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

夏日澎湖行-忙中偷閒day1



七月中連兩週,受到朋友邀約幫忙帶兩團澎湖國內旅遊
同去年金門一樣,都是同一家公司的員工招待旅遊,帶團的這幾天遇到許多熟面孔
感謝佛祖,去年讓我在他們心中留下好印象,促成今天再度重逢


澎湖,一個說熟悉又有點模糊的地方
大學同學裡的好友是澎湖馬公人,曾經在她的邀約下第一次搭飛機到澎湖來
後來的日子也自助旅行來過幾次,在那個BBS盛行的年代
而今再踏上澎湖地,已不敢回首曾經是多久前的曾經。

然而,美食美景,那是抹煞不掉的回憶啊~
這次,除了回味,更要嘗嘗新的美食啊!!

由於是團體行程,先簡述一下這次的行程:
DAY 1.─台北→馬公→吉貝(水上活動玩到吐,我快被晒成干)、中屯風車園區、通梁古榕、跨海大橋、二崁古厝

DAY 2.─七美一日遊,在七美我的第一批是客人騎車自己去環島,第二批是客人坐巴士環島。

DAY 3.─免稅店、外婆的澎湖灣潘安邦故居、張雨生紀念館、天后宮、施公祠、萬軍井、中央老街、四眼井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圖片來源:YAHOO)

馬公到吉貝島,必先到北海遊客中心的赤崁碼頭搭船,船程約15分鐘,還來不及暈船就到了。順道一提,赤崁村有丁香魚故鄉之稱,這次來到這裡,碼頭上空一堆海鷗盤旋著,為了水裡的丁香,那海鷗多的甚為壯觀。

吉貝島上的沙尾,是很久以前的偶像劇【海豚灣戀人】拍攝地,我第一次登上吉貝,為的就是江美琪的MV【親愛的,你怎麼不在身邊】中位在沙尾的吉貝小木屋。
今天小木屋不見了,來此玩水上活動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。


吉貝島,全島面積約3.1平方公里,海岸線長約13公里騎機車繞一圈不用半小時。
由於潮間帶資源豐富,早期的先民長期觀察魚類生態並利用潮差來捕魚,就地利用周邊的玄武岩與珊瑚礁,趁著每天退潮時堆砌石滬捕魚。根據記載,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「滬稅」時,吉貝便擁有1口大滬、4口小滬,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。後來石滬更成為當地新娘出嫁的嫁妝,因為新娘的父母擔心新郎萬一沒工作養不起新娘,至少還有石滬可以補魚維生。
吉貝嶼海域石滬密佈,目前僅存的88座,佔全縣580多座石滬的近七分之一。

吉貝島上有著唯一的一家全家便利商店,一千多個居民卻沒有派出所。島上居民跟遊客,騎車時常不戴安全帽(為了安全想還是戴一下比較好)。島上的王爺廟在港邊,每次警察登島巡視或辦案時,王爺廟裡的廟公就會廣播說:警察來啊~請打ㄍㄟ把安全帽戴上。我聽到時,差點沒把礦泉水噴到身邊的人身上。

通常遊客來此玩水上活動,約莫3小時內就會結束。
這段空檔,即是海膽與我相會的絕佳時刻。


新鮮香甜的海膽啊~
一顆台幣50元,多年來價格始終便宜,裡面的海膽肉,更是多又肥美。
一入口,香氣四溢瞬間充滿整個口腔,軟嫩的海膽一個不注意便融化在舌間,幸福總是稍縱即逝啊。






在吉貝玩水行程結束後,返回本島上開始環島。


北環路線上第一個抵達的,即是中屯風車園區,暑假期間真是個人山人海的地方(更正,暑假澎湖到處都是人...)



中屯共有8支風車,由德國設計,車可以克服風向不同調整面朝的方位(澎湖冬季吹東北季風、夏季則是西南風為主)。其發電量佔澎湖總發電量約12%,發電成本每度約3塊,表面上看來似乎比火力發電的的每度5塊來得經濟實惠,但實際上風力發電視看天吃飯,不可能每日都可順利運轉等量的電能,所以加上機器折舊費用後,發電成本其實也不低,不過卻是台灣地區所有風力發電中唯一有回本的地方。



澎湖跨海大橋,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,白沙島西嶼島,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,曾經號稱東亞第一跨海大橋,現在已經被取代。
澎湖跨海大橋原橋始建1965年,費時5年於1970年完工,在跨海大橋興建之前,兩島間的唯一交通方式為行船駛過吼門海道,只是海道的水流湍急,平時的流速高達每秒三公尺以上,遇到季風強的冬季時節水流更是險急,大橋完工通車後,白沙與西嶼間的居民往來就更加便利了。
然而好景不常,原橋在使用多年後因為交通流量的增加,加上海水的侵蝕,使得原橋恐不堪負荷,政府因此計劃建築新橋取代之。
現在看到的跨海大橋就是新橋,但這座橋費時又費工,自1983年動工直到1996年方完工,總計耗時了13年。現成為澎湖的代表性景點之一。







跨海大橋是必拍景點,橋邊通往通梁古榕的小道上,最出名好吃的易家仙人掌冰可不能錯過。多年以前,澎湖只有3家7-11的時候,我的澎湖初體驗美食首嘗即為易家仙人掌冰,當時的澎湖仙人掌冰並不多見,不若今日到處都是。易家是由老婆婆在賣的,現在則由年輕老闆跟著一起賣,吃了很多仙人掌冰,只有老婆婆家的仙人掌冰吃起來有果肉的感覺,酸酸甜甜超消暑的。趁著客人忙著拍照,偷偷落跑吃冰去,來澎湖絕對不錯過它。



二崁古厝是澎湖所有景點中,我最愛的其中一個,閩式建築結合咾咕石成為澎湖當地特色建築,而且村落裡的建物保存相當完整。



澎湖人稱高地為「崁」,二崁因南、北各兩處小高地夾握著聚落而為名。座落西嶼東濱的二崁聚落缺乏良港與渥田,經濟活動困乏,無法供養早期3、400人的村民,於是村民紛紛往台南、嘉義謀生,村民數量不增反減,如今僅剩70餘位村民。



二崁聚落因早期移居台南、嘉義一帶謀生的二崁人大多從事中藥生意,事業頗有成就,加上二崁人落土歸根的地域觀念根深蒂固,所以在台灣經商賺到錢後,都會從台灣雇請帆船購買昂貴講究的建材,從台灣運載回二崁家鄉打造宅所,因此也就使得二崁閩南建築的古厝相較於澎湖其他富裕社區的建築,在建材與裝飾上的講究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

二崁人口流失的過程導致翻建新屋的需求降低,加上缺乏良港與渥田,外來人口幾乎沒有移入,於是二崁村因為歷史命運與經濟條件的作用下,意外地成為澎湖傳統聚落中保存完整且歷史建築豐沛的聚落。



二崁聚落從開基祖陳廷益落居以來,至今三百餘年共傳九代,相傳陳廷益為少林寺武人,因愛上同門師妹有損寺規,於是與愛妻聯袂逃離唐山,飄洋過海來到澎湖,當時西嶼大部分富饒之地都有移民,於是只好選擇乏人問津的二崁村北龜山腳落居。為逃避少林寺僧侶追捕,陳廷益鮮少與外界聯繫交通,久了竟讓二崁村成為一封閉的聚落,發展成單姓社區,也就是全村都姓陳,因此如今的二崁村住戶如推衍百年族譜,其實驗證了一句話:「三百年前是一家。」



(二崁傳香,最棒的天然蚊香)



來二崁吃什麼美食呢?

網路上許多人推薦南瓜粿(金瓜粿)



不過本人對南瓜沒有特別喜好,反而在看著客人狂購海鮮乾味時,試喝了焦糖青草茶跟仙人掌原汁,喝了一口我只能說......



二崁一號的陳家大姐,青草茶使用焦糖去燉煮,除了清新茶香也多了份焦糖的香醇,喝起來甜而不膩,清涼退火。
不過,阿姐還有一味值得推薦,那就是現打的鳳梨仙人掌冰沙,現切鳳梨加上仙人掌原汁,喝起來微甜微酸,促進腸胃消化又消暑。
關於阿姐的仙人掌與青草茶,想更詳細了解可以參閱:www.facebook.com/Erkan.No1




第一天行程的終點是通梁古榕。


相傳300多年前有一廈門的商船遇大風浪沈沒於通梁近海,船上不少物資漂流到通梁岸邊,其中一株榕樹苗為通梁鄭姓(通梁最大姓氏)人氏拾起,隨起栽植於保安宮前,沒想到這株榕樹像落土歸根似的,繁茂生衍,經過幾百年的歲月一點也不畏懼澎湖的風霜,茲長成97條氣根盤節錯綜,樹蔭覆蓋面積達到660坪的古榕,97這個數字剛好和澎湖的村里總數目吻合



榕樹頭旁的保安宮,裡面王爺桌下供奉的虎爺頗為盛名,許多想求財的人都會來跟虎爺換錢母,以大換小、10元換1元的方式換,希望藉虎爺幫忙多咬些錢財來。
當然,我也換了錢母,連同紅包袋放在皮夾裡。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